正常小儿的舌苔呈薄白而滋润。
当有消化不良引起的胃病、积食,咳嗽多痰,舌苔就会变得厚腻;
孩子着了凉,在感冒初期,舌面上会出现一层较厚的白色苔。感冒发展后,舌苔会变成黄色,表明热象较明显;
当孩子因腹泻而脱水或高烧不退,就会出现干燥的舌苔;
有些过敏疾病会出现地图样舌苔或剥苔;
如发现小儿舌面上有白点,连嘴唇上也有,可能孩子肚里有虫;
黑色苔且干得像河底裂开那样,往往出现在长期高热的重病小孩。
然而舌苔有时也会有“假象”,如刚吃过牛奶,舌苔呈白色,吃了桔子,颜色呈黄色,吃过橄榄,舌苔会变成黑色,如此等等,父母不必惊慌。
看舌质 正常小儿的舌质润而淡红色。
有贫血及白血病的小儿,由于血色素明显降低,舌质变得很淡;严重的腹泻伴有脱水或重病高热,舌质变成红绛色带有芒剌;
大病以后,有的孩子伤阴,舌面变得干红,摸上去像猪腰子表面那样,中医称为镜面舌; 舌呈紫色或有紫色斑块,这是由于血液循环发生了问题,机体缺氧所致,多见于新生儿窒息、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
看舌形态 正常的小儿舌体活动灵活。
当舌体强硬,活动受限,表明有痰浊阻滞,多见于脑炎后遗症;
舌抖动伸缩,多见于脑发育不全;
舌体外斜为风邪侵犯脉络,多见脑血管意外;
舌常外伸,久不回缩,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呆小症;
舌反复伸出舔唇,旋即回缩,称为弄舌,常见于先天愚型。
在疾病过程中,应观察小儿舌头的动态变化
舌质由淡红转为红绛,是热证由浅入深;
舌苔由白转黄是寒证转为热证;
舌苔由黄转灰表明病情转重;
舌苔由无到有,表明消化功能逐渐恢复;
舌苔由薄转厚,说明消化不良加重;
舌苔由厚转薄,说明胃肠消化功能恢复或咳痰减少。
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由于外感邪气尚未传里,舌苔往往无明显变化,仍为正常之薄白苔。若舌淡苔白而湿润,常是里寒证或寒湿证。但在特殊情况下,白苔也主热证。如舌上满布白苔,如白粉堆积,扪之不燥,为“积粉苔”是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常见于温疫或内痈。再如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称“糙裂苔”,皆因湿病化热迅速,内热暴起,津液暴伤,苔尚未转黄而里热已炽,常见于温病或误服温补之药。
苔白虽主寒主湿,但若红绛舌兼白干苔,则属燥热伤津,由于燥气化火迅速,苔色尚未转黄,便已入营。
再如白厚积粉苔,亦主邪热炽盛,并不主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