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园适应心理指南
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一般是整天和亲人在一起,进入幼儿园以后,突然和亲人分离,而且从早晨到傍晚,加上老师、小朋友、周围环境都是陌生的,孩子在初入园时,很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现象,孩子们常常哭闹要找妈妈、爸爸,分离焦虑严重的,甚至可延长到一两个月之久,许多妈妈在送孩子入园时,也同样会出现“分离焦虑”,因此,我们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设法使孩子感到分离不那么突然。
一、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分离的承受力以及各种适应集体生活必备的能力
1、让孩子在入园前增加与陌生人交往与家人短时分离的经验。
* 给孩子独立与他人交往的时间与机会,使孩子逐步习惯与同伴或其他成 人一起玩耍、嬉笑。
* 通常孩子在2岁—3岁时,开始能够理解家长暂时离开后还会来,分离焦虑可以逐渐消除。此时入园或入托较为合适。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 提前了解幼儿园的要求,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加强练习,如教孩子自己吃饭、吃饭不离开座位。教孩子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上厕所大小便等。
* 在日常生活训练中,应向孩子适时说明这是幼儿园的行为规则与要求,帮助孩子对此有所认识并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3、训练孩子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要求。
* 教孩子口齿清楚并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或要求。
* 教孩子敢于向成人提出合理的要求,如想喝水、大小便等,而不要以哭代替。
4、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 教孩子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 引导孩子在与同伴玩耍中学会谦让、关心与合作,教孩子知道如何正确地展示自己的本领,使孩子在交友中获得乐趣并锻炼交往能力
* 平时不要唯孩子独尊,避免孩子只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关照。如吃水果,不要总是将大的、好的只留给孩子吃。
二、帮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和环境,减轻孩子的紧张心理。
1、入园准备
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述幼儿园的生活情况,如亲切的老师、可爱的同伴、有趣的集体游戏的能够,激发孩子对幼儿园的好奇与向往。
* 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室内外活动场所,帮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并教孩子识记一些 重要场所(如本班教室、厕所、活动场所位置等),并带孩子认识幼儿园的教师和同伴,减轻孩子的陌生感。这些准备工作,将有利于减轻孩子初入园时情感上的波动和哭闹。
三、主动与教师保持联系,促进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
1、家长应主动向幼儿园教师介绍孩子的特点。
* 初入园时,一定要将孩子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兴趣
爱好、智力发展等情况介绍给老师掌握和及时应对。特别是身体方面,如有无癫痫史、过敏症等,切勿隐瞒。反映孩子缺点时,最好将孩子引开,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讲,以免孩子产生惧怕老师的心态而不愿去幼儿园。
* 适当地向老师介绍一些家庭情况,尤其是家庭中的特殊情况,以取得老师的理解与帮助。切忌“面子”而隐瞒。
2、经常与教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进步和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教育。
孩子入园后,利用接送孩子的机会及电话、书信等方式经常与教师保持联
系,了解孩子在园上午生活、学习、游戏、交往等方面的必须,便于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使孩子更喜欢上幼儿园,同时也便于发现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原因,及时提供帮助或进行矫正。
* 对于教师所反映孩子的不足,家长要虚心听取并慎重、冷静地对待。即不要因教师反映孩子淘、闹就严厉责罚孩子,也不要向教师喋喋不休地辩解,甚至袒护。
四、恰当对待孩子入园后的不适。
1、愉快地与孩子说“再见”。
* 孩子极易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父母首先应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每天以轻松、乐观、快乐的心态送孩子去幼儿园,以及向孩子告别。
* 离开幼儿园前,应用愉快的口吻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去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接他,希望他好好玩。
* 父母送孩子入园,将孩子交给老师后,应毫不犹豫的转身就走。千万不要听到孩子的哭声又回头去望望孩子,甚至将孩子带回家,否则,孩子有此“经验”,第二天入园只会哭得更加厉害。父母既然下决心送孩子上幼儿园接受集体教育,那么自身的态度必须坚决果断,并坚持天天送,不要因孩子哭闹或“借题”而动摇,孩子知道必须进幼儿园,哭也没用,他哭几天也就不会再哭了
* 不要早早来园陪孩子或中途去探望,以免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
* 不要每天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一遍遍地叮嘱孩子不要这样那样,这会使孩子感到紧张、不安全或者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
* 对于哭闹严重或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孩子,父母应慎重对待,在取教
师配合的情况下,可先多陪孩子一会儿,然后逐渐缩短时间,以“小步子”原则帮助孩子适应父母的告别。
* 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不要用“再闹,就送你上幼儿园”等话吓唬孩子,以免孩子对幼儿产生恐惧心理,视幼儿园为处罚的场所,更不愿意上幼儿园了。
2、坚持送孩子入园
* 孩子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不让他上幼儿园。
* 初送孩子入园时,傍晚放学不要接得太晚,按幼儿园规定的接送时间即可。